781 | 19 | 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进行了认识,并在这种视角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启示,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路径选择:(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二)进行数字化整理与编目;(三)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四)开发学校体育文化教育资源;(五)开展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竞赛娱乐活动。
Abstract:[1]刘红婴.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04-06-21.
[2]木卡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J].文明,2003,(6):12-13.
[3]宋志英、杨清源、宋广民.承德民族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23(3):116-118.
[4]柯玲,邵荣.中国民俗体育学探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60-762.
[5]王警浩,周爱光.民俗体育对身体和谐的建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0):15-19.
[6]梁同福,仇军,张帆.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征系统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20-27.
[7]古维秋,涂传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03-1308,1311.
[8]孙德朝,张兴富,庞元宁.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未来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45-48.
[9]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75-80.
[10]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J].体育学刊,2009,16(5):91-94.
基本信息:
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10.03.003
中图分类号:G122
引用信息:
[1]张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No.660(03):80-82.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10.03.003.
基金信息: